衛教專欄

掌握2個關鍵點,中西醫合力改善經痛到癱軟的問題

「游醫師,我常常生理期來都會肚子痛,需要躺在床上休息,不小心吃到冰就痛得更厲害,嚴重時連吃止痛藥也沒用,還會痛到嘔吐、全身怕冷冒冷汗,甚至昏倒送去急診室……」。

「游醫師啊,我每次來月經時都很不舒服,從經前一個禮拜小腹就開始脹脹悶悶的,月經來之後整個肚子更痛更重,好像要掉下去的樣子。

甚至月經乾淨了還痛,痛到肛門腫腫脹脹的,一直要跑廁所,可是排便又排不出來。每次月經來都很痛苦,可是離停經還有好幾年,下個禮拜月經又快要來了,我最近又開始焦慮了……」

痛經是婦科門診最常見的問題之一,指婦女在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少腹疼痛,嚴重者伴隨噁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腳冰冷,甚至暈厥。

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學業或工作,是讓不少青春期或育齡期的婦女對於〝好朋友〞來心生恐懼! 而痛經之治療與調護,首先要找出其病因。

痛經的分類

西醫依痛經發生的原因,將其區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兩種:

1. 原發性痛經是指找不到器質性病變的痛經,病因多跟遺傳與體質有關,常發生在青春期之少女。

2. 繼發性痛經是指由於生殖器官某些器質性病變而引起的痛經,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包含子宮肌腺症、子宮肌腺瘤、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盆腔炎、子宮腔沾黏等,好發於育齡期婦女。

此外,其他會造成腹痛在經期加劇的病症,包含膀胱炎、結腸炎、闌尾炎等,易與痛經混淆,應注意鑒別診斷。若平常無痛經,此次突發下腹痛者,則要小心異位妊娠破裂、先兆流產、腫瘤蒂扭轉破裂、卵泡破裂或黃體破裂等較特殊之情況。

痛經的治療

中醫治療經痛強調治本的重要性,主要是針對病因及個人體質,藉由改善體質以達到將來不需再依賴藥物為目的。

一般療程為至少3次的月經周期,治療分兩個階段,月經期使月經通暢止痛為主,平日非月經期則以調理體質以減低痛經發生。

此外,治療前,當先結合西醫的觀點,區分其為原發性痛經或繼發性痛經,兩者的治療方向及預後不同。

大致上來說,原發性痛經多屬於虛證或寒證,其症狀較輕,治療反應快、效果好、預後佳,部份患者於年長後或生產後即自然緩解。

而繼發性痛經則因骨盆腔內已有器質性的改變,情況較複雜,症狀也較嚴重,且治療需花更久的時間調理,特別在非月經期時需加強處理骨盆腔內器質性病變的部分。

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需加重活血化瘀藥以消其異位的內膜組織,子宮肌瘤患者則需加重軟堅散結藥物以消其瘤塊等,這些皆為中醫消除腫塊疾病的特色,有別於西醫直接開刀移除腫塊之方法。

生活調護

中醫對疾病的治療,除了給予藥物以外,仍需在飲食起居等方面配合改善,才能有最大的療效,並且減少復發的機會。


(一)月經期的保健

A. 身體要注意保暖:勿洗冷水澡,避免游泳及盆浴,也要避免涉水、淋雨。

B. 飲食方面:

1. 勿食生冷,如:涼拌生菜、生冷瓜果、椰子汁、冷飲、冰品。
2. 少食辛烈香燥等刺激物,如:酒、咖啡、油炸物、辣椒等。

C. 運動方面:可做適度溫和的運動,幫助肌肉放鬆,促進血液循環,但勿提重物及過度劇烈的運動。

D. 生活調理:規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勿熬夜,勿焦慮緊張,保持愉悅的心情


(二)月經後的調理

一般經行之後,因失血過多,需加強補血養陰之品,如四物湯,或胡蘿蔔、紅莧菜、菠菜、大棗、龍眼肉、豬肝、豬心、牛、羊、雞、魚、蛋等食物。

但有內膜異位或子宮肌瘤之患者,調補養血要特別小心,否則易使異位的內膜組織或肌瘤長得更快更大,故針對繼發性痛經患者,不建議自行購買補品來服用,應詢問過中醫師之後再行調補,以免愈補愈大洞。

中醫強調整體觀,痛經的治療,不該是單單止痛而已,應綜合評估每個人的體質及引起痛經的原因,調整日常生活之作息與調護,以期達到標本兼治,遠離痛經之煩惱,享有健康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