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教專欄

沒感冒卻狂咳嗽!符合這3症狀你可能得了氣喘(上)

文/王馥筑(大安/林口悅兒親子中醫主治醫師)

與新冠病毒共存的後疫情時代,大家雖然有意識的口罩不離,但在公共場合聽到咳嗽聲,多少還是讓周遭的人聞「咳」色變,這點對一些人有氣喘的人來說實在冤枉。

在中醫的角度中,肺涵蓋了呼吸道系統,而呼吸道健全與否又仰賴後天的消化系統,有強健的消化系統就可以提供充足的氣血到身體各處,讓氣喘的症況得以紓緩。

▍氣喘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中醫理論中與肺脾密切相關

「王醫師,我的孩子感冒時,常會有咻咻的呼吸聲,他有氣喘嗎?」在回答這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氣喘是什麼,氣喘是與基因有關的慢性呼吸道發炎反應,讓呼吸道極為敏感並導致呼吸道狹窄阻塞。

因為支氣管敏感度增加的關係,當支氣管過度收縮,就會有呼吸困難喘鳴胸悶等表現,或者是長期不明原因的反覆咳嗽,常在清晨、睡前、夜間或伴隨著運動、大笑、哭泣出現。

需要注意的是,典型的喘鳴聲或呼吸困難大概只出現在一半左右的氣喘兒童身上,較容易發現進而及早治療,但許多孩子是以反覆咳嗽作表現,屬於咳嗽變異型的氣喘,就比較容易被輕忽而延誤治療。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氣喘除了先天不足後天又因環境(最大宗過敏原如塵螨)菸害食物反覆的感冒而導致支氣管發炎逐漸加重,長期下來造成呼吸道狹窄阻塞。而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氣喘與臟腑中的肺、脾密切相關,這些臟腑的功能如果完善,身體就像一棟堅固的房子,不會那麼容易受到後天的影響而漏水。

曾經喘鳴不等同於有氣喘,後續症狀觀察很重要

長大後被診斷有氣喘的孩子有高達80%的機率在5歲前出現過類似氣喘的症狀,所以爸媽可能在孩子感冒時因為伴隨有喘鳴聲被醫師告知未來可能有氣喘,但其實因為嬰幼兒呼吸道結構尚未發育成熟,感冒時反覆性的哮喘算蠻常見的,那要如何跟氣喘做區別呢?

根據台灣兒童氣喘診療指引,小於5歲的孩子因無法像成人一樣透過做肺功能檢查確診因此是先以症狀及病史來考慮氣喘的可能性

比如感冒時反覆出現「咻咻」的喘鳴聲;感冒已超過2週仍有喘鳴聲;普通感冒也會咳嗽許多天,甚至出現呼吸困難。

在沒有感冒時喘鳴或咳嗽會伴隨著運動、大笑或哭泣出現;反覆在清晨或夜間時咳嗽,此外,也要了解父母是否有氣喘病史、孩子有無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病史、有無經氣喘治療一段時間後症狀有顯著進步,又在停止治療後惡化。

所以曾經出現過喘鳴或上述的症狀不代表孩子未來一定有氣喘,這是一個孩子身體發出的訊號,閃閃黃燈提醒爸媽注意孩子是否有氣喘的早期症狀,建議可以帶孩子與醫師詳細溝通討論,密切注意孩子後續的呼吸道症狀變化。

及早調理,氣喘大部分可改善且痊癒

不論哪種疾病,及早治療康復機會越大,氣喘也是一樣,在氣管的反覆發炎惡化導致肺部纖維化之前趕快治療,氣喘大部分都可改善並痊癒

以西醫用藥來說,可簡單分為「緩解藥物」、「控制藥物」兩大類,緩解的藥物用於氣喘急性發作期,如短效型支氣管擴張藥物(噴霧或口服),但要注意這些急性期藥物不能每天使用超過兩週,頻繁使用反而會造成支氣管更加敏感。

當每週需要使用3次以上的短效型支氣管擴張藥物時,代表氣喘控制狀況不佳,應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控制藥物則是每天使用,如類固醇(吸入式或口服)、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抗組織胺等,目的是讓呼吸道的發炎減輕。

以中醫角度來說,大部分的人看到發炎可能就聯想到體質熱、火氣大,但臨床上許多氣喘的孩子反而是以肺、脾虛損為基礎,加上風寒束表(風寒邪氣即是過敏原的概念)。

因此讓氣管長期處於敏感狀態就會造成現代醫學所說的發炎現象,中醫理論中的肺涵蓋人體的呼吸道系統,呼吸道健全與否又仰賴後天的脾胃,也就是消化系統,有強健的消化系統就可以提供充足的氣血到身體各處。

如先天已有不足,就要好好補強孩子後天的肺脾系統,讓抵禦外界環境的能力增加,就像有數個小破洞的水桶,儘管努力補水進去,但水依然會從小洞流出,必須將小洞一一補起來,水桶的水才不會一再流失。